股票配资交流 关税威胁成为囤积的催化剂

关税战还没开打,美国已经悄悄启动了一场全球关键矿产“抢购潮”。
2025年10月10日,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将于11月1日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0%关税,但这一次,美国没有等待关税生效就提前出手,五角大楼通过国防后勤局紧急启动10亿美元关键矿产囤积计划,瞄准钴、锑、钽等战略资源。
这场行动规模空前,采购量是“以往任何一轮储备行动的数倍”,甚至首次将钪等稀有金属纳入清单。
而背后的逻辑赤裸裸:中国掌控全球30种关键矿产的最大产能,美国试图通过巨额资金强行“脱钩”,但连分析师都承认,其采购目标远超国内产能,五年内恐难实现。
美国的囤积行动直指国防与新能源产业链的“命门”。 根据计划,国防后勤局将投入5亿美元采购钴、2.45亿美元囤积锑、1亿美元锁定钽,并首次斥资4500万美元收购航空航天必需的钪。
这些矿产中,锑是导弹制导系统的核心材料,钴直接影响电池与军工稳定性,而钪则是先进战机和超音速飞行器的关键添加剂。
五角大楼同步评估稀土、钨、铋等品种的储备扩容可能性,试图覆盖从导弹到电动汽车的全产业链需求。
这一行动与特朗普的“大而美法案”紧密挂钩。 该法案预留75亿美元关键矿产资金,9月美国锑业公司已获得国防后勤局五年独家合同,负责从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六国采购矿石。
但矛盾在于:美国锑消费量的八分之一需靠此次采购满足,而国内产能与进口能力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囤积目标。
分析师指出,强行推进只会推高全球矿价,反而增加美国制造业成本。
关税威胁成为囤积的催化剂。 2025年4月,特朗普曾对中国加征34%关税,中方以取消大豆订单、管制稀土出口反制,导致美国农场主濒临崩溃,军工企业面临稀土断供。
此次100%关税新政前,美国已出现恐慌性囤货现象:3月精炼铜进口量从正常7万吨飙升至50万吨,三个月内超50万吨铜涌入美国仓库,导致伦敦金属交易所库存锐减80%。
贸易商为规避未来关税成本,甚至改用散货船替代集装箱,将交货周期从40天压缩至两周。
关键矿产的争夺早已超越贸易范畴,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。 美国在2025年8月更新关键矿产清单,首次将铜、钾、硅、银、铅、铼纳入,同时移除碲、砷等品种。
清单调整背后是一套精密的风险评估模型:政府模拟1200种贸易中断场景,计算每种矿产断供对GDP的冲击。
例如,若南非铑供应中断,美国可能损失640亿美元,尽管概率仅3.9%,但加权风险仍达25亿美元。
通过清单,美国将矿产安全与半导体、国防、就业系统绑定,试图用“补贴快车道”引导资本流向战略薄弱环节。
美国的囤积行动暴露出其供应链的脆弱性。 中国不仅主导稀土开采,更掌握85%的稀土加工技术。
美国唯一稀土企业MP材料公司不得不将矿石运往中国精炼;即使美国成功开采海底多金属结核,缺乏加工技术仍无法摆脱依赖。
此外,美国未批准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,其单边海底采矿计划已遭国际海底管理局反对,被批破坏海洋生态与合作机制。
全球市场因美国囤积行为陷入混乱。 纽约COMEX铜价一度较伦敦LME每吨溢价1570美元,贸易商利用价差疯狂套利。
高盛报告显示,美国超额囤积40万吨铜,相当于6至7个月进口量,导致本土库存可支撑100天消费,而亚洲、欧洲库存仅够不足10天用量。
这种区域性失衡引发价格扭曲:LME铜价突破1万美元/吨,现货升水幅度创四年新高。
中美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博弈持续加剧。 美国试图通过“友岸外包”联合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智利构建替代供应链,而中国则深化与东南亚、非洲的加工合作。
2025年4月,中国领导人访问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柬埔寨,推动稀土加工与数字经济合作,直接对冲美国“脱钩”战略。
正规炒股配资知识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



